吳寧教授|健康講座|心慌可能是心臟病的征兆|冠心病危險腿上可發現|腿老抽筋要當心|走路沒勁查查血管....
- 分類:科普知識
- 作者:天科集團
- 來源:天科集團
- 發布時間:2023-07-14
- 訪問量:0
吳寧教授|健康講座|心慌可能是心臟病的征兆|冠心病危險腿上可發現|腿老抽筋要當心|走路沒勁查查血管....
【概要描述】心慌可能是心臟病的征兆、冠心病危險腿上可發現、腿老抽筋要當心、走路沒勁查查血管
- 分類:科普知識
- 作者:天科集團
- 來源:天科集團
- 發布時間:2023-07-14
- 訪問量:0
第四編:第一章
第五節:心慌可能是心臟病的征兆
心慌是心贓病患者者常見的癥狀,有些心臟病患者對心慌不太在意,殊不知,心慌很多時候是心臟在呼救,其中暗藏著重要殺機。
一位78歲的老太太感到心慌,立即為她做了心電圖,檢查時醫生驚奇的看到,心電圖的圖像發生著快速的變化:剛開始,心臟出現輕度缺血,頃刻之間出現了室顫等搶救,老太太得以轉危為安。
正常人的心臟有節律、有力度的博動,一旦出現室顫,心臟的功能喪失,就好像一臺掉了皮帶輪的發動機,處于無功能的"空轉"狀態,使人體不能獲得血液供應,很快出現呼吸、心跳停止。所以就,室顫是一種很危險的癥狀,常可導致猝死,應立即搶救。
54歲的劉先生感到心慌、胸悶,醫生為他做了心電圖,未發現異常,遂按"感冒"治療,輸了液后,劉先生騎自行車離開醫院,誰知慘禍就在這時發生,他剛剛到達家門口,實然倒地身亡。尸檢發現,劉先生死于夾層動脈瘤破裂。
夾層動脈瘤與平時所說的"腫瘤"有著天壤之別。腫瘤是細胞的異常增生,常常是惡性的;
而夾層瘤是動脈異常擴張所致,不是腫瘤,但兇險度卻超過任何腫瘤。這是由夾層動脈瘤發生的部位決定的,主動脈是人體內最粗的一根動脈,它從心臟發出后,在胸部稱為胸主動脈。
一個33歲的小伙子感到心慌,醫生正在給他做心電圖,突然出現室顫、心跳停止,經急救,小伙子方起死回生。檢查發現,小伙子患有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大多數起病很急,一般在心臟癥狀出現1一3周前或同時伴有伴有輕重不同的病毒感染前驅表現,常見有發燒、咽痛、咳嗽、周身不適、肌肉組織疼痛、皮疹,或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客觀地說,一些癥狀的患者存在的心慌,即非心臟病所致,也與心臟病沒有任何直接關系,但后來卻慢慢的與心臟病結緣了,好像是"嫁"給了心臟病。在貧血、甲亢等情況下心跳加快,出現"心慌"的患者,原本他們的心臟可能沒有什么疾病,但是貧血、甲亢等沒有消除,那么貧血、甲亢引起的心慌就會"嫁禍"于心臟,使心臟生病。心臟負擔不斷加重,超過它的代償能力的情況下,出現的心功能不全。這樣,一個愿本與心臟病無關的心慌與心臟病親密結緣了。
第六節:冠心病危險腿上可發現
人老腿先老,但許多"腿老"即腿疼的人在骨科或是風濕科卻查不出毛病。許多人腿疼的原因是由下肢動脈硬化造成的。盡管在我國54歲以上的人中,大概有20%,即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發生下肢動脈硬化。但行中類似心絞痛癥狀的人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人都沒有癥狀。事實上,在下肢動脈硬化的患者中約有75%的患者最后死于心肌梗死、腦梗死這類心腦血管病。
由此可見,沒有癥狀不等于沒有風險,如演員古月、小品藝品家高秀敏等事先亳無癥狀,首次發病即心梗猝死。這樣的冠心病患者之中,在男性中占了60%,在女性中占了40%。這就是說,如果等到發病時再實施救治,那么有將近一半的人已經失去了機會。對此,有效的預防措施就是對動脈狹窄程度及硬化程度進行早期檢測,即利用檢測踝臂指數(ABI)及脈搏波導速度(PwV)指數來側出血管病程度。
在胳博上進行血壓測量是傳統的方法,而ABl是下肢血壓與上肢血壓的比值,它不僅要求測量腿部的血壓、腦動脈這類大動脈硬化程度指標·。PwV數值則是心臟動脈、腦動脈這類大動脈硬化程度的指標,該檢測方法具有檢測速度快、無創傷、操作簡便、準確等特點,可以取代導管創傷性的檢測。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高血壓、代謝綜合癥和高脂高血癥患者和具有多種冠心病危險因素的人群都應該常規進行動脈硬化早期檢測。
第七節:腿老抽筋要當心
當家里老人出現腿抽筋的現象時,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吃點鈣片吧",補鈣當然沒錯,但是,這時應該做的還有一件事一一帶老人去查外周血管。
人活動時,腿部血流基本正常,而休息時,腿部血流減慢,一些代謝產物不能被血液帶走,當達到一定濃度時就會刺激肌肉收縮產生抽筋現象。由這個原理我們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上述的建議了,原來老人一旦患有動脈硬化,血管就會變窄,因而供血不足、循環不暢的情況較為普遍,到了夜間睡眠或日間久坐不動時,抽筋的情況就會出現。
如果老年人經常出現嚴重的腿抽筋,應該去醫院做個外周血管檢查,外周血管和冠狀動脈一樣也會產生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發生狹窄和閉塞。常見危險因素為吸煙、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癥、陽性家族史及衰老等。在年齡大于65歲的人群中,外周血管疾病發生率大于20%。
由于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鈣質吸收能力減弱以及鈣質流失,會出現骨質疏松,補鈣是很必要的,但老人因血管發生動脈硬化、循環不好引發的抽筋,還用適應的方法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改善血液循環,用漢方茶2號進行"養血治療"是比較便捷有效的方法。
另外,要注意的是,有的人除了腿抽筋,還伴有走路無力,腿部疼痛的癥狀,他們在就診時也往往被當作腰腿痛或者缺鈣來治療。事實上這部分老人可能患有下肢部分動脈完全或者不完全閉塞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如果盲目補鈣,可能是外周血管狹窄加重,導致外周器官營養缺乏,嚴重時會發生壞疽、肢端發黑等出現以上情況時,一定要盡快到專門的外周血管科檢查珍斷。
第八節:走路沒勁查查血管
有的老年人走路沒勁兒或者腿痛了,就休息一會兒,感覺好點啦就繼續走路,一會兒又沒勁了就再休息一會兒。很多人都以為這個是正常現象,畢竟人老了,腿腳不方便。還有人會選擇去骨科或者神經科,可是怎么也看不好。
當老人出現間歇性跛行和走路沒勁時,可能是血管堵塞啦,應該考慮看外周血管科。
供應四肢血液的血管稱為外周血管,在老年人中,由外周血管堵塞引起的四肢不適很常見,據統計患病率約為15%。我負責的說,不僅是患者,甚至有些醫生對這種疾病的認識也很不夠,常常誤認為"老年關節病,體力不好或坐骨神經有問題。
很多患者把外周血管病引起的腿部癥狀當成是老年慢性病。不著急慢慢治療,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延誤診斷良機,間歇性跛行輕微時不會致殘,但如果血流嚴重受阻導致氧和營養供應不足,嚴重時會發生,肢端發黑。在臨床上,有的患者發現肢端發黑或者腿部發紫才來就診,但此時缺血嚴重處已經發生了細胞損害和死亡,有些患者甚至到了截肢的地步。
關節病和神經性病變所引起的腿痛和外周血管病變引起的腿痛是可以區分開的。前者引起的腿痛是持續性的,而后者是間歇性跛行和疼痛,走幾分鐘后出現小腿、臂部、髖部或足弓疼痛、發緊、僵硬或沉重,但休息幾分鐘后又能恢復行走,反反復復。
除了腿部癥狀,患外周血管病的人上肢也會發生動脈阻塞,出現四肢無力、發涼、無脈或脈弱。如果上肢的上游供血動脈嚴重狹窄,還會通過一定的機制,發生"竊血現象",就是說患肢活動時,本來供給大腦的部分血液被缺血的動脈"偷走",以供給缺血的患肢,結果導致頭暈,甚至腦卒中。
因此,老年人出現以上情況時,一定要盡快到外周血管科或血管科檢查診斷。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推薦資訊
